甘肃省临洮县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马家窑文

优秀作品欣赏(一)

我是代言人

原创作者宣艳婷

说起狄道,不由得想起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戈壁滩上风沙漫袭;正如王维所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人尽皆知,这让我记起一路绵延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背后是另一个故事,是另一种文化。

在甘肃中南部地区分布着“马家窑文化”,年,安特生在黄河古文化的发祥地——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大量彩陶,故名为马家窑文化。沉睡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因此,临洮有“彩陶之乡”之称。

王志安先生认为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辛集类型、马厂类型更为完整。

你看,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中,向外张开的瓶口,鼓鼓的瓶身,下面又缩小瓶口,好像一个被压扁的地球,从赤道以上,北半球是由黑色的条纹绕成菱形,中间有四个圆圈,下边是倒三角的纹路,好像绣了花边的裙子。瓶身的两边有两个小环,像是一双可爱的小猫耳,似乎倾听着人们对它的赞美。

再看看这个,一个大大的似太阳一般的图纹吸引着眼球,我猜想那一定是他们那时对太阳神的崇拜与幻想;另一个瓶身上有个很抽象的小人在手舞足蹈,他们一定是在参加娱乐活动。

就在去年,临洮举办了首届马家窑文化节,不少中小学生参加比赛,在旋转的圆盘上,一方泥土在大家的指尖中划过,任由你给它摆poss。在制作时,先将底部固定在圆盘上,当右脚逐渐下压时,圆盘渐渐旋转。然后大拇指从中间向外,其余手指配合成型,如要制成形状,可以两手慢慢拉伸。

陶罐的瓶身在慢慢成型,飞速旋转的圆盘,指尖留存的泥土,制作成功的喜悦,让我总能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韵味。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接近水源,半地穴式建筑,屋内简单的陈设,让我很好奇几千年前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想他们一定手拿削尖的木棒,追捕着一个野猪吧。又或者他们围着火塘用肢体动作在交谈吧,也许他们正喝着露水,品尝鱼的美味。

或许某一天,他们聚在一起,用独特的方式祭祀着天地。他们虽不会学习教育,但他们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制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陶艺作品。就是墓葬,他们也会区分男女的陪葬物。陪葬物有的多达90件,少则一件都没有,这种贫富之分一直持续到现在。

也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这种历史沉淀下来的遗物,现在太多太多的娱乐方式早已让我们审视文化疲劳,但浮华的外表并不能直视内心,这种文化是从内心滋养的,我们需传承、凝练,让这份能凝聚人心的马家窑文化滋养着每一个矛盾体。

马家窑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陶器,这其中包含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他们也许想用陶器来传递他们的快乐或悲伤、贫穷或富有、惊奇或害怕。

这些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只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将他们当时的情感传承下去,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马家窑文化成为我们小康社会的特色品牌。让更多的人欣赏马家窑文化,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希望。

记得雨果有句话:“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但我们有马家窑遗址,终有一天,它会被更多的人认识、欣赏。曾经的圆明园,宛如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而现在的马家窑,犹如文化界上新的瑰宝。

今天,我为马家窑文化代言。

原创作品,授权连载!均为获奖作品,未经容许,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taozx.com/ltxtq/158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