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贴吧
男婚女嫁,一个与历史同在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各有习俗。由于受到周公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影响,临洮四乡婚俗的程序比较正规,大体分以下几步,提亲、相亲、合婚、订婚、请期、嫁娶等六个程序。
一、提亲:古代称纳采,即求婚,旧时,先由亲友牵线,家长择门选女,选准之后,男方会找一个和女方家里关系好的媒人带着男娃提上礼物去女方家问亲。男方若看上女方的姑娘,会给姑娘给见面礼,若看不上女方,男方不但不给见面礼,甚至饭都不吃就走了。女方若无意做亲,便拒收或退回男方拿来的礼品和馈赠的见面礼;女方若有意做亲,便以“长饭”(面条表示长久)接待媒人和未来女婿。
二、合婚:古代称问名纳吉。提亲以后若双方有意,男方则请媒人向女方家索要女方生辰八字,叫“问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红纸上写成“庚贴”(有的地方从简,只口头表达),并请阴阳先生按“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推算,谓之“合婚”。如,用象是兔羊狗猪、龙鼠猴鸡、蛇配鸡牛、马配虎羊、羊兔马猪、猴配鼠蛇、鸡牛龙蛇、狗虎兔马、猪羊兔虎;避象是:“鼠羊相见一旦休,不叫白马见青牛。金鸡不与犬相见,蛇见猛虎如刀断。龙逢玉兔难到头,猿猴见猪泪交流”。如八字不合,则原礼退回,就此作罢;如八字相合,男方就通知女方,并邀请女方来家相亲看屋里,这叫“纳吉”。
三、相亲:俗称看屋里。如八字相合,男方邀请,女方长辈会带闺女在媒人的带领下,到男方家里相亲,一是看家道光景,二是看门风家教;三是看亲家为人。相亲时,女方长辈会给未来儿媳馈送礼金或礼品,若女方父母同意,闺女就会接收礼物,表示,相亲满意。如相亲不满意,女方会拒收礼物。
四、定亲:古代称纳征,俗称“纳酒”。在临洮南乡,纳酒包括纳小酒和纳大酒。
1、纳小酒:俗称扎小酒。主要内容是议婚和拿部分彩礼,经媒人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儿女婚事后,就要定亲。定亲之日,男方父亲或长辈携儿子和媒人一起带双色、或四色、或六色礼品到女方家去正式议婚。女方家将准备家宴,邀请至亲好友,招待来客。开席时,女方的闺女会端上菜肴请男方的贵宾“尝汤”,男方若满意,就会给闺女“尝汤”钱,钱多少各按经济状况而定。席间,男女双方在与媒人的协调下,将商议彩礼项还会给女方递交订亲文书—“聘书”,并将商议好的彩礼清单写成“礼书”以备后查,现在送“聘书”的程序已被多数人废除,但写“礼书”的程序仍在沿用。席后,男方离开时要把原带来酒的两个空酒瓶带回,女方则往酒瓶中装米面少许,取“米面夫妻”之意,至此婚姻关系初步确立。
2、纳大酒:俗称扎大酒。纳大酒的时间一般定在纳小酒后半年至1年之内,这一阶段既是双方互相考察期,也是嫁女娶亲的筹备期。期间,如果,女方认为男方不合适,反悔婚约,就会给男方退回全部彩礼;如果,男方觉得女方不般配,反悔婚约,则女方不会退返彩礼。双方经过考察期,就要纳大酒了。
纳大酒时,男方要在媒人的带领下组成一个双数(如4人、6人、或8人)的提亲的队伍,带上“礼书”上约定的所有彩礼送到女方家里。席间,男女双方将与媒人一起,最后商定大致婚期。纳大酒是夫妻关系基本确立的依据。此后男女双方就可以领结婚证,确定结婚日期。
五、请期:俗称要媳妇。定亲之后,男方家根据情况决定大致的娶亲时间,请阴阳按照双方相属查算吉日,并将所选日子、时辰、喜神方位、用相、避相以及其它注意事项用红纸写成“喜书”,男方将及时把“喜书”送达女方,以便让女方抓紧时间赶做嫁妆衣、嫁妆等。
六、嫁娶:嫁娶是整个婚嫁过程中的中心环节。青年男女定亲之后,男方家根据情况决定大致的娶亲时间,由男方父母带上礼品、衣服面料去女方家“要媳妇”,如女方家没意见,男方则要抓紧时间请阴阳按照双方相属查吉日,并将所选日子、时辰、喜神方位、用相、避相以及其它注意事项用红纸写成“喜书”交给男方,男方要及时将时间告知女方,以便让女方抓紧时间赶做嫁妆衣、嫁妆鞋等一应准备。
临洮农村娶亲嫁女多在腊月、正月农闲时节。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要备酒席办“上马宴席”,邻居及亲戚、朋友都要前来“添箱”贺喜。新媳妇要仔细梳妆打扮,或让家族中女性长辈拔汗毛、文眉毛、盘头发或去理发店美容,谓之“上头”。男方娶亲的人马来到大门前,女方家族中妇女和孩子将大门关紧,并从门里向外泼水,设“关卡”嬉戏,男方则向里面撒零钱要求开门。然后和订亲时一样例行“开席”、“收财”、“尝汤”、“磕头”等诸多程序,所不同的是在男方所带的娶亲礼品中除衣物、化妆品之外还要给女方家族、至亲每家一份礼物,谓之“带礼”,给女方家三斤猪肉,谓之“离娘肉”,给新媳妇一条裤子,谓之“上马裤”。一应程序进行完毕,新媳妇按时辰上马出发时,所有避相的人都要躲避,然后在大门前燃一堆火,选定一位“拉马娃”(或司机)将马(或车)头朝喜神的方向停候在火堆旁,由女方家族中一位用相的人将新媳妇抱出大门,从火堆上跨过去以示辟邪,再抱上马或车,在送亲的鞭炮声中正式出发。由乡邻、亲戚、朋友组成送亲队伍,谓之“把戌”,由家族中一位有威望的长辈带队,称做“把戌头”。这段时间,新媳妇一般都会哭哭啼啼以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一路上,还要在沿途的树上、墙上和石头上粘贴“喜条”表示一路喜气。据传此风源于古时土著民族抢亲之风,临洮南乡娶亲多在晚上,女方必须组织强悍的护送队伍,在“戌”时前将新媳妇安全送到婆家。
至男方家门口,男方家所有避相的人躲避之后,同样在门前燃一堆火,并鸣炮迎接,拉马娃将马头朝向喜神方向,由男方家用相中的一个“全美”人(指儿女双全、不鳏不寡、作风正派的人)将新媳妇从马上(或车上)抱至新房,从娘家到婆家,新媳妇双脚不能落地。男方家族中一位女性长辈提前用红褥子、红毯子铺好炕,待新人一进门,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核桃、红枣、桂圆等撒在炕上,取“早生贵子”之意,边撒口中边念:“双双核桃双双枣,儿子女子满炕跑”,让新郎新娘争抢,新郎抢得多就意味儿子多,新娘抢得多就意味女子多。当晚,男方家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全体乡邻、至亲前来伺候女方家亲朋,劝吃、倒茶、划拳喝酒,好不热闹,谓之“接把戌”。新媳妇则不能睡,由一位送女客(一般为女方姊妹或姑嫂)陪同坐到天亮。但“把戌”必须要在天亮前返回。临走前,“把戌头”要执酒杯(俗称“抓盅”)向男方父母“靠女儿”,不外乎是说些今后新媳妇不周不到之处请谅解等话。“把戌”出门时,男方家还要在大门前摆一张桌子,用大杯子斟满酒设“拦门酒”考验“把戌”,“把戌”中酒量大者先斩将过关,酒量小者求人代酒才能出去。在娶亲过程中,忌用犏牛、骡子等不能生育的牲畜,娶亲、送亲的人数都必须是双数。
天亮之后,远远近近的亲朋们开始前来恭喜。开席前,娘家人要在嫁妆箱内放几十或几百元钱,俗称“压箱钱”,连同花花绿绿的嫁装摆在院中,婆家人则要在箱子上放数额较多的“开箱钱”,从娘家某个孩子手中赎取嫁妆箱子的钥匙,双方亲家“抓盅”,向天、地及家神浇奠完毕,按照来客的辈分、年龄依次安席入座,宴席也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席间新郎和新娘要给长辈磕头或鞠躬,新郎舅舅还要当众给新郎从头到脚换上全套新衣,然后新娘在新郎带领下逐桌敬酒认亲戚。席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邻居及亲戚中年龄小点的同辈还要让新媳妇点“喜烟”,按照点烟的方法、难度而分为“喜鹊垒窝”、“金蛇出洞”、“二龙戏珠”等多种形式。至晚,所有新朋散去,婚礼就算正式宣告结束。
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