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地名故事:大营村名字的来历
大营位于绛帐镇东南部,现已发展为片村,有营西、作家场、杨家庄、苏家庄、营中等五村,分属营西、营中两个村民委员会。
大营村于元末明初成村,朱元璋的中坚战将常遇春、胡大海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常遇春率马步舟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后。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常遇春、胡大海驻军渭河沿线的大营这一带,最后把元将李思齐追打得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故名大营。其西为常胡营(今常兴镇),民间转音为常火营。延至明弘治年间,此地便成为军户,仍名为大营。
常遇春因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著名。常遇春所率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常遇春指挥下,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元兵听到常遇春军队时,都十分惶恐和害怕。年,常遇春率兵和徐达军队汇合,先攻克了泸州,后又占领了江西等地,因为常遇春和徐达战功显赫,朱元璋将常遇春封为副将军,徐达为大将军,并下令俩人带领二十万明军去东边讨伐张士诚军队。在朱元璋的计划下,徐达与常遇春先后攻克了杭州等地,并且将张士诚的部下进行了围剿。张士诚孤立无援的镇守苏州,在常遇春和徐达的持久站下,张士诚守城失败而亡,朱元璋得到此消息后,嘉奖了常遇春,封他为鄂国公。年,朱元璋率领徐达和常遇春进行北伐战争,常遇春率领他的兵团奋战,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山东等地已被平定。元军在北方的实力已经大大的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势如破竹,常遇春率领明兵在洛水北面击溃了元军主力,后人称为塔尔湾大捷。常遇春在这一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明军攻打元大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后,他就要进行杀降屠城,为这事,朱元璋曾教训过他,但是常遇春屡禁不止。据说,常遇春在睡梦中,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于是便下令屠城。等他从梦中醒来,发展士兵都不在帐营中,便问身边的侍卫,士兵们身在何处?侍卫告诉他说,将军命令屠城,战士们得令后,便开始执行命令了。常遇春听后,连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们已经杀了很多人了,血流20多里。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等人的军队,统一了江南地区。便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北上,剿灭元军,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军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常遇春十分恼火,便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杀死。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没有百姓的话,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常遇春改掉这一毛病。
洪武元年(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又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北上开平(今在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名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尔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
现在的大营村的宁氏宗祠的门上的对联很清楚的写着,大营寨创始人,明朝一代将领,就是一个例证。大营村的姓氏繁杂,各种姓氏并存,说明是外迁移民。相传自明朝初年迁入。大营村至今还保留着与军队有关的名称,营中三,四队叫北场,营中六队叫南场,在古代是练兵场,营中一、二队叫东堡,营中七、八队叫西堡,还有堡内和城码(外)的称呼,据老人说,解放前,营中有很厚的城墙,还有城壕,现在只能看见城壕,城门上书写有军营、马营等字样。
往期回顾
热搜:扶风老县城的传说
推荐:“聚鑫吸塑”为扶风县中小电商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期:绛帐镇大营村东片年纳凉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