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奉世屯田于渭源县路园镇一带
汉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彡姐旁种反,冯奉世慷慨请师,自愿率军出征平叛。
初临渭源,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粮草最是令人棘手,由不得冯奉世时时揪心,成日苦闷。
兵食不继,军心难稳,西羌侦骑每日窥探消息。冯奉世乘夜让军士堆土为囤,上覆粮米以障敌目,稳定了战场形势。
这些土堆,在文革中被挖平,成为路园乡锹甲铺村砖厂址。当年冯军营寨四周所掘的大沟,还能不时使人忆想起当年那深堑壁垒的军营景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草问题,冯奉世开始了屯垦戍边的长期战略方针。首先将兵力一分为三,以典属国(官名)任立为右翼,驻白石(今庆坪、尧甸)护军校尉韩昌为左翼,屯军今漳岷一带,自领五校尉为中军,驻屯首阳之西(今路园锹甲铺一带)。在今县城等处也驻军少许,一边打仗,一边垦荒种田。汉代渭源境内,地腴土肥,湿润多雨,所种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
经过整整五年的备战,建昭元年(前38年)十月,聚集在渭源的汉军,兵强马壮。十一月在冯奉世将军的统帅下:“诸路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余级,所余皆四散逸走”。
现如今,东起路园镇团结坪,西至临洮尧甸一带山川,万亩人工平田,正是当年屯垦遗迹。不断有人从田中掘出一堆堆烟熏黑的三块石,据说是当年军士起炊所用过的遗物,路园镇斜坡汉墓群今天仍在。古冢巍巍,荒草闲花,还常眠着汉羌之战中阵亡的8个统兵校尉的英魂,将与渭源山川永存!与历史永存!
2.姜维失算云盘岭(今五竹境内),陈泰率军过关山(今庆坪境内)
(姜维雕像)
渭源五竹乡路麻滩村靠北,有座高耸入云的巍巍大山,俗称牛头山,又叫云盘山,当地人却多称它为营盘山,这是因为蜀将姜维曾在此驻扎军队。营盘山岩垒遗迹,便是《三国志》中姜维设伏待魏兵,欲图围困全歼的口袋战之袋口残遗。欲封的袋口是上至鹿鸣,下至牛头山的五竹川。蜀后主延熙十八年(年)深秋,蜀将姜维继承诸葛亮遗愿挥师北伐,渭源云盘山口犹如咽喉可扼,五竹的十里平川是一处极好的藏兵歼敌场所,南北群山环绕,古木参天,是藏兵的好地方,而川原腹部却是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正是冲锋陷阵,大兵剿杀的极好战场。战前,姜维扬言将分兵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属今秦安县)并进,唬哄魏兵四处布防。自己却与夏侯霸带兵数万,穿陇南,至枹罕(今临夏),在故关杀散魏国前锋阻敌部队。紧接着蜀军出康乐,逼临洮,在洮河南畔与背水为阵的魏雍州刺史王经所统强兵劲旅展开激战。一仗打过,急功轻敌的王经便已丢卒折将,所部溃不成军,王经于惨败之后,仅收拾万余名败卒退渡洮水,孤守临洮,等待陈泰援军的到来。此刻,陈泰所统援军,尚遥遥远处,稽迟上邽(今天水西南)姜维运筹帷幄,制定实施了设伏打援,消灭魏国秦陇劲旅有生力量的战役部署。
伏击地点,如前所述,渭源五竹的十里平川。
(陈泰画像)
魏援军统帅、雍凉都督征西将军陈泰在兵聚渭源之后,仔细分析敌情:认为姜维“悬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敌之时,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据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
于是不纳众人之议,麾兵以援临洮。“遂进兵,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
渭源关山,又称高城岭,在今庆坪境内。是渭源通临洮的北路,也是最捷之径。西下关山,由庆坪西入东峪沟,经尧甸、二十铺出沟至临洮。一路峡深谷险,兵力难展,也是极好设伏阻敌的地方。正是古兵家所谓的险道。“行险道者兵必危”。陈泰却强犯兵家大忌,率兵潜行,夜度关山。并且在行动前佯装要走南路,哄骗蜀兵,以西援狄道。姜维的设伏落空了,也成为了他一生征战生涯中的大恨。而随机应变之才,渭源复杂的地理情况,又给了他再建战功的机会。
于是姜维急调伏空之兵,趋登鸟鼠山,缘鸟鼠山长岭,挥兵出庆坪河、沈家河、徐家河诸多高岭峪谷,从南向北朝东峪沟出击,掩杀陈泰援兵。大约是急追狠杀了一大阵吧,损失重的仍然是陈泰援洮魏军。
从战局统观,姜维虽多有杀伤,但陈泰兵却已西出“东川”(临洮语)稳扎临洮,使蜀兵失却了先机。
待两军相峙临洮广原大野之间时,却谁也不敢麾兵剿杀。
江山古垒,旧话千年,渭源这片土地经历了许多次关系国运社稷的战事,演出过一幕幕悲壮的历史活剧。这,是它的山水人民的苦难,也是它迷人与闪光的魅力。多少文人墨客多少琅嬛学者,拨雾觅踪,钩沉稽古,为它而皓首,但也有苦索而不得其解者。
3.唐蕃武阶驿之战
薛家军的传说,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薛丁山征西的故事则更为脍炙人口,动人心弦。如果寻探故事的原型人物,那便是唐薛仁贵长子薛讷。
在他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中,所历经的最壮烈,最光彩,最关乎国家、个人命运的大战,莫过于发生在渭源武阶驿(今庆坪)的开元二年唐蕃之战。
战争爆发在唐开元二年(年)秋。蕃军由大将坌达焉、乞力徐统帅,向唐境临洮军(驻今青海乐都一带)展开凌厉的攻势。
战端一开,唐军便已溃不成军。当时任鄯州(州治今青海乐都)都督,兼领临洮军的大臣杨矩,在无可挽救的颓势之下,饮药自杀。
接着,锐气方张,威焰尤盛的吐蕃大军如决堤洪流,漫没兰州,攻下狄道,掠渭源,逼渭州(州治今陇西)。
渭源,从军事地理看,由西向东,可分南北两条通路。南路,漫坝河谷,无疑是一处咽喉要道,扼住这处喉节,便易守难攻;北路,二十公里高拔峻险的关山,有如一道横亘云天的屏障,遮护渭源古城。倘若一脚登上这道关隘,百里渭川便尽收眼底,向东数百里,一马平川,取州城,下秦川,几乎无险可守。故而其军事位置极其重要。
老于戎行的薛讷,此刻,自然比任何人都懂得形势严峻。
武阶(今庆坪),一个方圆不足三公里的小镇。地狭人稀,是东西必经的交通孔道。再往西是更窄更险的山谷,几百米、几十米,宽窄不等。一溪滥水,冲崖转石,在四围高山中弯来拐去,几十公里后夺道出山。道路也随河伴水,向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之说。
然而,却有一个好名字——大来谷,决无虚夸的狭路,真正的狭路相逢。时间是唐开元二年十月甲子日。蕃军,十多万,填谷塞沟,几十公里逶迤而来,鼓勇而进。
因山险路窄,众者之兵难以施展。
薛讷在滥水北岸土山上督战,几十公里战线尽收眼底。四个多时辰的鏖战中,他已成功的指挥击退蕃军好几十次的突阵。
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终于击退了蕃军,稳固了大唐的西北边陲。
(五竹镇鹿鸣村,曾经的古战场如今变作万里良田)
4.王韶开边在渭源
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是一个军旅不振,边防积弱,经常处于挨打受气地位的朝代。纵观其三百余年立国史,唯一能主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而获得大胜利的战事,则莫过于熙宁年间及稍后绍圣年间的王韶父子西部安边的边防筹行。即史书称为“王韶开边”的熙河路战争。
(王韶古堡)
公元年,春风得意的宋管干秦凤路经略使司机宜文字,知军事王韶,带兵出巡,赴渭源说服吐蕃族首领瑜龙珂部。
当时王韶部诸将,多主张以武力征服瑜龙珂。王韶力排众议,凭着自己大智大勇和一腔热忱,及对蕃部的深入了解,引数骑直抵渭源瑜龙珂帐。对瑜龙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析其成败利害。话扯完了,事谈透了,王韶酣然熟眠于瑜龙珂营帐中,并命大开帐帘,任人自由进出,毫不防备。这种行为令蕃部上下心悦诚服,觉得亲如挚交。
第二日,王韶与瑜龙珂盟誓,瑜龙珂率部十二万众归宋。宋神宗封他为“西头供奉官”,瑜自称敬爱宋名臣包拯,神宗勉其意,为其赐汉姓“包”,名“顺”。王韶未费一兵一箭,取得了初步胜利。他并不急于攻取收归其它地方。而是悉心经营渭源这一重要的战略基地。
首先是发展农业,搞军垦民屯,使以猎牧为主的诸蕃部落,逐渐转化为农耕畜牧混和型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增强了汉蕃交流,搞活经济,稳定人心。
同时筑城建堡,坚守关隘,训军练卒。在今渭源筑有:县城上关坪堡,人称王韶堡;庆坪翠岩堡,又称庆坪堡;会川磐石堡,又称官堡。另筑有祈神坪堡。除以上几堡外又修筑了渭源县城。王韶在渭源所筑诸堡,至今存留,县城仍存残墙。
熙宁五年,宋朝在古渭砦置通远军。王韶兼知军。“七月趋抹帮山”(今渭源会川斗巴山)与蕃部战。“羌蕃大溃,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
会川之战是王韶第一个军事上的胜利。接着,驻熙州(今临洮县)的蕃部瞎药,与河州的木征率部落东下,与王韶为敌,这时西夏兵也赴临洮为蕃部援兵。
王韶由渭源庆坪出兵,经东峪沟进军临洮。在据临洮城十余里外,破西夏兵,攻临洮,瞎药弃城逃亡。王韶在今临洮建镇洮军。八月在巩令城大破木征兵,“降其部落二万”。十月“以熙、河、洮、岷、通远置熙州路”。
王韶经过多年的经营,以渭源为据点,五载征戍,为宋王朝建立了熙河路政权。割断西夏对陇右河湟的觊觎。对宋政权的巩固,陇右河湟人民的生养休息,安定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
资料来源:《渭源史话》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