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故纸堆,看到老子飞升之地真正发现者杨培林老师在年撰写的文章,老人在0年前就有此思维和眼界,0年里,临洮当地的古街全被拆毁,特有的一座座虎座四合院也是仅剩无几,0年里我们哪怕一样做一年,也可以做起来,可是没有。
如今杨培林先生已经作古,岳麓山上他从山东青州接回的老子雕像俯瞰着眼前这座多年的古城,而我们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当中,城市的规划轮廓全被破坏,体无完肤,文物古建至今仍然在处于各种破坏消失的局面。。。。杨培林先生撰写材料
东晋时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暠,《魏书》载:“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史称“西凉武昭王”。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是陇西李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暠七世孙李渊,为大唐开国皇帝。《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七代孙也”。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定“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的陇西李氏家族达到了鼎盛时期。李暠,字玄盛,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也,
汉前将军广十六世孙,广子侍中敢之后。
李世为西州右姓。
《旧唐书》记载:高祖李渊,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
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
在李唐宗室出土的墓志铭中,李渊从弟及其后裔,李寿、李贞、汝南公主、长乐公主、新城公主、兰陵公主、李贤、李惠仙、李惟一、李侃侃、李思训、李珪等均刻有“陇西郡狄道县人”。大诗人李白自称“白,陇西布衣,凉武昭王九世孙”,充分证明了他们都是陇西李氏,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已经被破坏消失的李暠碑刻
李暠墓,自古有之,修建具体时间不详,应该为家乡人民为纪念临洮第一位皇帝李暠的衣冠冢,位于临洮北门外走东面牟家庄的半路上,原瑞新三队的农田里。坐西朝东,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发现时墓门开在东面,里面则已经盗空,墓室周遭全是砖上面的彩绘壁画,彩绘是征战图,帝王王室生活图等。地上部分则有石供桌,望柱上是石羊,石马等。地上部分的石器,年全被拉去北乡八里铺修红旗桥征用。五十年代中期,其地被瑞新社占据耕种,墓门被填平封住平茬。文革时期,七十年代初,因庄稼放水墓顶部塌陷,随之又填平。张育麟先生拍摄的纪录片《临洮五千年》中就有杨培林先生跟随记者采访当年曾进墓室的赵老先生的珍贵影像资料。原文峰路口存有李暠故里碑,修路时后被推倒,下落不详。马家窑文化命名者,中国考古学家泰斗夏鼐先生在年临洮考察时亲自考察过李暠的皇陵遗址,曾记载在《夏鼐日记》中。年9月出版的《西北徒步之一瞥》临洮县一节中,战地记者吴震华记载了在临洮北门外树立的李暠故里碑。
吴震华,山西太原人,曾当过军人。年春,以欧亚通讯社记者的名义,孤身闯人大西北,途经西安、天水、临洮、岷县、卓尼、拉卜楞、循化、西宁、玉树、兰州、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靖远、中卫、宁夏、磴口、五原、包头等地,历时5个月,行程万余里。
年约8.6万字的《西北徒步之一瞥》一书出版,邓宝珊、杨积庆、马步芳、马鸿逵、王靖国、傅作义等为此书题词。
??破坏前李暠碑刻最后影像
杨培林先生在0年前提到的李暠故里碑和李暠衣冠冢在近年修路房地产建设中均被严重破坏乃至消失,若不恢复重建,将直接消失在临洮当地的文化链条上,之前也有人呼吁当地应该在李暠墓旁边的广场取名“武昭广场”,以此纪念临洮第一位皇帝武昭王李暠,而最终也没了下文,恢复修建的李暠衣冠冢和碑刻建筑也是被有关部门一拖再拖,相关历史文化古迹一直处于不断被修改、调整的境况,而顺着时间的线索,却令人惊讶地发现已然形成了一条递进式的破坏链。
我们希望临洮的相关部门再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临洮李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