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今天是寒衣节,是祭祀逝去之人的日子。古时,寒衣节标志着冬天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冬日天寒,给亲人送寒衣,虽名寒衣,实则温暖。元代有一位作家,仿照女子的口气写下一首寒衣诗,感动世间无数女子。这首元曲就是元代作家姚燧的《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听语气,这是妻子写给丈夫的。24个字,读完眼前似乎浮现一个纠结的妻子形象。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想给你寄冬衣,可是又怕把冬衣寄给你,你暖和了,就不回家了。可是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受寒。寄还是不寄呢?真是让我千难万难。思妇思夫,这是一首闺怨诗。闺怨诗写的是闺中怨妇,怨的是与夫婿分离。这些与妻子别离的夫婿主要有两类人,一为征夫,一为商人。在唐代,国家疆域广大,对外作战频繁,许多男子走上战场,妻子独守在家,思念、怨望就更多了。所以,唐诗中也有许多知名的闺怨诗,如沈佺期的“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些都是妻子思念军中丈夫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在唐诗中,与“寄寒衣”相关,最知名的,当属李白的《子夜吴歌·冬歌》,这也是一首关于寄征衣的诗: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冬夜寒冷,素手抽针都觉得冷,更何况还要拿起冰冷的剪刀裁制衣服。思妇们将裁制好的衣服寄向远方,迫不急待的问道:几时才能到达临洮,到我丈夫手上呢?顶着寒冷,连夜裁衣,最后却不见得心疼下自己,还一个劲心疼受寒的丈夫:路那么远,边关又那么寒冷,棉衣什么时候才能到我丈夫手上呢?“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不同于李白,姚燧的《寄征衣》构思奇特而巧妙。姚燧不从寄征衣入手,而着眼于思妇“寄”与“不寄”的矛盾心理。冬天到了,妻子想到丈夫,想给他寄寒衣,但一转念,他有了寒衣,就会不急于归家了。这一来,与其寄,不如不寄。再一转念,若不寄,丈夫就会衣薄被单忍饥受冻了。妻子对丈夫的爱在反复思量之间表露无疑。与其说,让妻子“千万难”的是“寄与不寄间”,不如说,是丈夫的迟迟不归。“寄与不寄”更像是妻子的娇嗔之语,似乎是在说:天气寒冷,你到底什么时候归家。那么,妻子最后寄寒衣了吗?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我想,我们一定猜得到结局。全诗只有24个字,却将女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曲折宛转,令人回味。如果你也是一个等待征人归来的思妇,读到这首曲子,一定也会十分感动。每一个征人背后,都有一个思念他的人,都有一个担心他寒冷,盼望他早归的人。于是,这首曲子走进许多思妇的心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冬天已经来了,天寒气冷,唯有关怀能让人温暖。设想一下,远在军中的丈夫收到妻子或亲人寄来的冬衣,即使再寒冷,也会觉得人间值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