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有位清正爱民、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名叫黎士弘,历任江西永新县令,巩昌、甘州司马,常州知府,洮岷副使,陕甘布政司参政。他在文学、书画、篆刻方面才华卓著,代表了明末清初闽西的最高成就。清康熙元年()任广信府推官期间,为政清廉,听断精明,六载审理十三县案件,释放数百名无辜百姓,人们称赞他为“黎青天”。
长汀县濯田镇
黎士弘(-),字媿曾,又称愧曾,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人。14岁补博士弟子员,36岁中举人。康熙十八年(),辞官还乡,康熙三十六年(),病逝于长汀。被称颂为:“于官为廉吏,于国为劳臣,于乡为长德。”
《长汀县志》里黎士弘事迹
于官为廉吏壹成语“政清狱简”出自《清史稿?黎士弘传》:“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解释:“政治清明,刑狱简省”。一个官员的政绩能成为成语是何等高的称颂。康熙七年(年),黎士弘任江西省永新县令,“尽除苛政,薄征徭”,让百姓休养生息。兴办书院,研讨诗文,崇尚好学之风,让百姓安居乐业。在永新三年间,廉洁奉公,杜绝行受贿,从未接受过任何馈赠宴请,办理许多积案,释放数百名无辜百姓,民间有“遇黎则生”的说法。尤其是他解决了为争夺沉滩江水濯溉农田的千年积案,百姓感恩戴德,建立生祠供奉。去世后,民间更是奉他为神明,雕上塑像,尊称为“五涧水神老爷”,每年农历十二月,永新民间都要举办恭迎“五涧水神老爷”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就这样,一代汀州清官黎士弘,当了三年永新县令,就被永新百姓供奉为神祭祀至今,以此还衍生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文化。
于国为劳臣贰由于政绩优异,黎士弘官升六品,北上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担任司马。他上奏抚军,免除人丁税,减轻了百姓负担。老百姓又为他立了碑。逢年过节,常有数万人拜于碑下。之后,他升为五品官,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府。康熙十四年(年),吴三桂起兵造反,边陲震惊。深得甘州百姓爱戴的士弘被调回甘肃提任洮岷(今甘肃临洮县、岷县)副使,留甘山道。为平定叛乱,他出谋划策,奏请张勇为将军,节制诸镇;为保证军粮充足,积极动员当地官绅捐助。
康熙十五年,宁夏营将叛杀提帅,镇城危急,他又改任镇守宁夏。为稳定人心,他严防守,安反侧,请求免除了七万多石拖欠的租税,为反攻奠定基础。由于平定吴三桂叛乱有功,官升三品,提任陕西布政司参政。从七品推官一路走来,黎士弘的仕途看似顺利,实则艰辛。为官之时正值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但他亲临一线,体察民情的君子风范,展示了客家人崇尚忠义的赤子之心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于乡为长德叁福建黎姓人物里,以“三清”最负盛名。“三清”即黎士弘、黎士毅、黎致远。乾隆版《汀州府志》记载。黎士毅是士弘的弟弟,担任过南昌县令与安徽寿州知州,曾平息寇乱,减轻赋税,也有著述。黎致远是士弘的儿子。承继父业,刚正无畏,官至吏部侍郎(从二品职级),人称“黑老包再世”,雍正皇帝评价说:“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
黎士弘坚持教育子孙传承家风,写有《小侄续先六岁初入书塾,执扇请予画字,喜作两诗勖其远大》:“举家欢笑上双眉,看尔囊书就学时。他日成名应记取,老夫亲自与题诗。作对随肩取次行,堂前朗朗读书声。要知尔父呼名意,大器从未是晚成”。对子孙的厚望、对学识的要求,以及血脉相承的黎氏家风家教豁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黎士弘《托素斋文集》黎士弘旧居位于长汀县濯田镇陈屋村。康熙皇帝为了褒奖他六次亲临现场、治理黄河的大功劳,曾御笔书写了一块“黄麻六经”赐匾给他。黎士弘著述严谨,还以诗文闻名,徐世溥,钱谦益推崇为“海内名士”,冯之图称其为“汀南异人”。著作有《托素斋文集》10卷、《仁恕堂笔记》3卷、《理信存稿》3卷、《西陲闻见歌》等。黎士弘61岁辞官还乡,在长汀县城西门外建了溉本堂。在这里,他一住就是二十年,读书写诗,一刻也不曾放下书卷。闲居期间,他仍关心百姓疾苦。有官员看望他时,还不忘反映民情。
黎士弘年幼时在佛祖峰山寺读书,
曾作诗《佛祖峰山寺坐月》
年,在黎氏旧居发现了黎士弘亲笔手书的两块木质对联匾,一幅是:“从来家训传颜氏,老去诗篇爱放翁。”另一幅:“若不读书何从度日,唯有养智以奉高年。”正是黎士弘一生读书养性、涵养心智的集中体现。至今,龙岩学院还开设有《论黎士弘的“用世读书”说》等学术研究课程。
黎士弘亲笔手书
木质对联匾
《汀州府志》记载了他写的《礼记手抄序》:“国家治乱兴亡之故,岂不在礼乐哉?原其所以久安而长治者,则莫不迂阔而多事;其所以速亡而易乱者,则莫不直致而径情……”这段文字,颇能诠释在黎士弘心中国事、百姓重于泰山。来源:廉正长汀
网编:陈炳林邱冰花
编审:吴德荣
监制:钟彬彬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