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郑国贤
每次回家,枫叶都会把脸涂红,因为这是国的色彩;每次破壳,日子都会选择东方,因为这是家的方向。
本期推荐:
《秋思》
霍霍
秋思
文/霍霍
拾缀着雁儿南下的踪迹
诗人眼里的远方
被枫叶涂满家灯
“秋”天的印记枫叶红与雁南飞,触动诗人心灵深处的乡“思”情结,一首寄情于景的微诗一挥而就。作品运用镜头梦幻化、画面立体化、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征服读者,以富有内涵的动词“涂”为内核,驱动颇具想象力的佳句“眼里被枫叶涂满家灯”,从而提升了整首作品的质感和韵味。(诗与评来源:全球微型诗社)
霍霍,现居冰城。文字,是邂逅了自由的灵魂,笃实、缄默、风骨,又闲又散。世间万物生灭,人间阡陌纵横,一个赤脚寻找光的人。
(发布:年10月4日)
摄影:郑国贤
礁石说,石头是大海居士;陨石说,石头是天外飞仙;化石说,石头是历史档案;地陇石说,石头是土地的骨骼……中华儿女说,石头是长城的根基,长城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
本期推荐:
《飞鸿印雪》
雪原
飞鸿印雪
文/雪原
女娲的石头,屈原的石头
都筑成耸立的长城
都铸成我们的——骨头
作品以立意高远、构思奇特、通感众化而取胜。
起笔雄奇。运用典故和多义技法,拓展遐思空间。第一块石头是填补漏洞的实体,第二块石头是以身殉国的精神,虚实相生,在不变的名称中寻求质变。
过渡平和。利用熟悉的意象长城,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让这两种石头筑成耸立的长城,萌生新意,引领读者进入新的思维空间。
收笔嘎然。两种石头铸成的是坚强不屈的品质、顶天立地的傲骨,提升形象,增强意韵。佩服其谋篇布局之精。
层层递进。视野开阔:仰望苍天,俯视江流,远眺故国,闭目静思,让历史留痕,进入思想空间。两条线索:女娲补天——长城屏障——保护众生;屈原投江——国人觉醒——民族复兴。感慨其立意构思之妙。
代入感强。借古今感人故事,褒赞担当精神,易被大众接受。(诗与评来源:全球微型诗社)
雪原,本名张得雄,现居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职业,教师。有诗歌在《现代诗歌》《中国诗歌网刊》《天津诗网刊》《诗天子》《水晶诗刊》《东部文学》《中国爱情诗刊》等文学平台发表。
(发布:年10月4日)
摄影:郑国贤
发现一首诗,轻盈在天空飘过的雁鸣中;发现一首诗,清澈在秋水微澜的明眸里;发现一首诗,馨香在蝴蝶飞舞的陶醉下;发现一首诗,高贵在草尖颤动的晶莹上。其实,有一首诗就在你的对面,就在镜中……
本期推荐2首:
《月朦胧》《那滴泪》
巴山一松
月朦胧
文/巴山一松
深井依稀锄镐的身影
一面镜
反刍太阳的光辉
诗人选用井和镜两个意象描绘“月”,虽然意象并非独创,但是,锄镐,把井挖出深意,反刍,让镜子萌生灵性。
作品以感恩立意,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从挖井的工具锄镐切入,运用身影的巧妙借代,表达心声:饮水不忘挖井人。运用镜子的借喻,演绎出新意:月亮,白天接收阳光,黑夜返还月光。月亮反射太阳光,本属自然现象;诗人却对月光作出新解:月亮先吸纳太阳的热光,然后释放夜月的冷光。反刍是牛的消化特点,诗人把它移就到月亮,为自然现象赋予生命特征,堪称神来之笔。
副词,容易微型诗写手遗弃。依稀,是副词,不仅起到缓解节奏,柔化语境的作用,还能把“朦胧”之意表达的更加婉转。(.10.04)
那滴泪
文/巴山一松
草尖举起一颗明珠
张望茫茫云海
何处是流浪者的归途
由草尖联想到睫毛,从明珠联想到泪滴,张望的意境便水到渠成,承接巧妙。草丛位于低处,云海位于高处,运用换景移情技巧,转折自然无痕。因为云海茫茫,才有发自心底的“何处是归途”之问,至此,读者已经可以感受到流浪者“那滴泪”的份量与意味。尾句提升,举重若轻,让流浪者的心境袒露给读者……(.07.18)(诗作来源:巴山一松的美篇)
巴山一松,本名李尚超,男,四川达州人,高级教师,喜欢阅读,热爱生活。华夏微型诗社、东方诗社微型文学、华文微型诗编委,作品多见于网络